本帖最后由 杨小杨66 于 2020-12-24 13:42 编辑
来源 金融数据与分析 纵观全球权益市场,2019-2020 年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牛市。但港股表现却相对低迷,2019-2020 年恒生指数的总涨跌幅仅为2.2%,中美博弈升温、外资集中抛售等此前的利空因素在 2021年可能出现缓和,加上外资加配中国资产、国内财富配置多元化提速很可能在 2021年出现,加上经济修复下周期蓝筹的盈利与估值有所修复,港股在 2021年有望迎来指数级别的牛市,成为 2021年全球权益市场的“明星”。 本文分为几个部分: 一、港股现状 二、束缚港股市场不同步的原因 三、恒生指数现在的状况 四、人民币贬值下的港股以及相关性 五、港股的新增资金来源 六、港股的牛市会到什么地步? 七、如何配置港股?
一、港股现状: 自 2019年初美联储结束加息与缩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之后,在大规模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全球股市连续两年均迎来了牛市。若将全球主要股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在 2019-2020 年股市大多经历了大幅上涨,但有两个市场成为了例外。一个是英国股市,深陷脱欧僵局之中的英国遭遇了金融资金的持续流出,且由于英国与欧盟的脱欧谈判仍在僵持之中,且脱欧之后英国还将面临持续多年的“后遗症”,国际资本重新大举流入英国恐难成为现实;而另外一个,就是香港股市。与其他主要股指动辄 20%-70%的涨幅相比,恒生指数在 2019-2020 年(截至 12 月 11 日)的总涨跌幅仅为2.2%。  全球指数涨跌幅
横向对比全球主要股指的估值水平可以发现,按 PE 估值计量,截至 12 月 11 日,恒生指数与沪深300 均以 15-16 倍的估值位居全球各大股指最低水平,远低于美国标普 500 的 35.5 倍、日经 225的 37.3倍、德国 DAX的 66倍与英国富时 100的 199倍;可见,港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的估值是偏低的。
二、 束缚港股市场不同步的原因:
1、港股的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已经消除。正在朝非常稳定的方向发展。 2、中美贸易摩擦,在拜登上台之后可能缓解。 3、当下的港股正处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
首先,全球经济的渐次复苏,将驱动港股的业绩回升。2020年新冠疫情之下,全球各大央行历史级别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低迷的经济增长前景导致以蓝筹、周期股为代表的价值股的表现受到抑制,而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成长股则表现优异,这是两者回报周期以及业绩增速前景的分化导致的结果。而到了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价值股的业绩将迎来显著回升,且宽松货币政策在空间受限的同时,也将面临边际宽松趋弱的情景,价值股与成长股之间的分化有望在 2021年开始收窄,而以价值股为主的恒生指数将直接受益于价值股抬头带来的红利。 其次,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弱美元环境将驱使国际资金从美国金融市场流出,流向非美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综合考虑市场容量、估值水平等因素,可以发现港股在全球市场的投资价值颇高。一方面,港股对标的很多企业在内地,中国作为全球 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内地企业经营的稳健性与投资价值毋庸置疑,加上香港本地优秀公司,港股对标的资产优质,且估值显著低于其他主要市场,同时与历史水平对比,港股的估值也仅仅处于中位数附近。
三.中概股的陆续回归将带来港股长牛。受中美在金融领域的博弈升级影响,美国政府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加大了审查力度,《外国公司问责法》已在国会两院依次获得通过,只要特朗普签字,哪怕拜登上台也必须执行;加上美国证监会也可能即将出台将不符合美国审计规则的中概股摘牌的新规,中概股在美国上市交易面临严峻挑战。在该背景下,部分中概股将考虑转向与美股制度相近的港股市场进行上市挂牌,潜在的意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也会将视线转向港股市场。同时,港交所在 2018年开启的上市制度改革以及近期恒生指数的变革也为中概股的回归做好了铺垫。随着中概股的陆续回归,港股市场中的新经济成长板块将日益壮大,这对于优化港股上市公司结构,以及恒生指数的长牛提供了基础。
四、恒指在扩容。恒指公司12.23刊发咨询文件,就恒生指数的组成向市场征询意见,探讨如何挑选成份股、成份股数目及成份股权重等五项议题。文件建议将成份股数目扩大至65只至80只,增加指数整体覆盖率及促使各行业的代表性均能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同时建议取消候选成份股的最少上市时间要求,从而更能适时将具代表性的新上市公司纳入恒生指数。
三、恒生指数现在的状况 1、恒生指数市盈率 恒生指数恒指市盈率自今年 3 月见底后,迅速从低于十年估值中枢一个标准差以下迅速攀升至十年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恒生国企指数市盈率也从十年估值中枢一个标准差以下抬升至一个标准差以上。恒指市盈率历史PE中位数已经达到12.48,净值已经达到16.95,处于历史最高位。  恒生指数PE中位值
2020 年,恒生指数的估值创了历史新低(0.90),而大级别低点分别为1998 年的0.96倍(亚洲金融危机),2003 年的1.31倍(科网泡沫+SARS),2008 年的1.04倍(金融危机),2016年的0.95倍(大宗商品周期底部+联系汇率担忧)  恒生PB
2、AH溢价指数 AH 溢价达到 145%,接近 2015 年时的水平。可见,今年港股的上涨幅度相对于 A 股而言仍然大幅落后。与此同时,恒生指数与 MSCI 中国(包含 A、H 及美股中概股)的相对估值,恒生国企指数与 MSCI 中国的相对估值均处于过去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HSI/MSCI
 AH股溢价指数
3、港股的投资者结构 香港外地机构投资者占比为35.1%,交易所参与者占28.9%,本地机构2018年香港市场投资者结构投资者占19.7%,本地个人投资者占10.3%%,外地机构投资者占6.0%。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比达35%以上,本地机构投资者占20%,合计55%以上。  投资者结构
 投资者结构2
四、人民币贬值下的港股以及相关性 美元指数的走弱,将使得一部分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推高发展中国家权益资产的估值水平,也将带来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在2021 年,判断美元指数震荡下跌但速度放缓。看空的原因是全球基钦周期向上,不利于美元指数的上行,然而今年美元指数下跌过快,随着大选的落地以及预期刺激计划的实施,可能阻碍美元指数的下行速度,进而转向弱反弹-缓跌的走势。
2020 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 7.2%。历史上人民币汇率的升贬值预期和国企指数走势高度相关。港股中资股虽以港币报价,但人民币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若公司财报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换算成港币后,每股盈利会因为人民币升 从而造成估值降低。若公司财报公布的记账本位币为港币,则在盈利里已考虑了汇兑收益,盈利增速将会提高。因此无论从估值还是盈利角度,人民币升值都对港股有正面影响。  人民币汇率与MSCI相关性
五、港股的新增资金来源 与看似汹涌澎湃的北向资金相比,今年的南下资金显得更加激动人心,南向资金常年持续净流入。截止到12.8日,2020年北向资金净流入1768亿,2020南向资金流入5655亿,是北向的三倍多,而且持续净流入。其中流入最大的是3月份1264亿,10-11月份月均流入600亿,最小的月份是4月份,178亿。  南下资金
六、港股的牛市会到什么地步?  恒指估值与基钦周期
从2002 年以来,恒指在每轮基钦周期中的PB 扩张幅度分别为49%、85%、74%、29%、63%,中位数为63%,平均数为60%。由于,当下中周期向上(2012-2015 年中周期是向下的),短周期也好过2012-2015 年,因此,我们倾向于取值中位值视为2019-2021 年的PB 扩张幅度,即63%。 预测得到,2021 年,恒指的PB 将上升至1.46 倍(本篇报告中的PB,我们选取了彭博数据)。 根据分析师对2021 年净资产的预期为25038 点,则恒指的目标位为:25038*1.46=36636 点。
七、如何配置港股? 1、港股的集中性 恒生指数的50只成分股占据7成左右的交易额,而恒生综合指数约480只成分股占据交易额的9成以上,小盘股基本上没有交易量。 香港的股票集中在50家。港股通50指数编制方案直观,龙头效应凸显。万亿市值以上成分股权重占比较高,具有强劲龙头优势和长期配置价值。做龙头是最简单的方式。
2.PE和PB分布分析  PE/PB分位
A、20%以下的PB 分位板块: 非银行金融:非常看好。非银金融当下PB 分位仅为20%以下,因此被显著低估,且券商承担着支持企业直接融资,转型新经济的使命,保险也受益于更多资金的放宽准入市场,利好投资端; 通信:看好。尽管5G 的投资高峰期还在,但增速最快的时点已过,主要挖掘IDC、物联网等新的增长点; B、40%以下的PB 分位板块: 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轻工制造、电气设备:看好。这几个板块的估值不高,属于中游制造业,它们是比较明显的经济复苏的受益者,其中如果拥有全球市场的企业,将会更加有想象力; 纺织服装:纺织服装主要看未来消费的升级,且龙头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看好; C、60%以下的PB 分位板块: 有色金属:非常看好。我们认为明年有色金属的价格继续上行,会明显超越原油涨幅,在上行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印证我们提出的“中短周期共振”的逻辑,即需求强而产能受限。 汽车、食品饮料、休闲服务、电子:看好。几个板块都有消费特征,虽然当下估值位于中值,但由于经济长期发展靠消费支撑,因此它们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D、80%以下的PB 分位板块: 计算机/互联网:看好。虽然当下互联网的估值已经不低,但它们中的龙头们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很强。我们估计它们和恒指的总体涨幅相似或者略胜。 3、港股前十大 
恒生指数的50只成分股占据7成左右的交易额,而恒生综合指数约480只成分股占据交易额的9成以上,小盘股基本上没有交易量。 尽管恒生指数在 2020 年表现一般,但并不能掩盖港股的结构性行情。与 A 股和美股类似,港股在2020 年也呈现典型的“周期弱、成长强”的特征。从年初至今的涨跌幅看,截至 12月 11日,恒指整体下跌 6.0%,其中能源业指数与地产建筑业指数表现最差,分别下跌 35%与 16%;而以科技、医疗健康、消费为代表的成长行业表现优异,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达 71%,医疗保健业涨幅为 33%,非必需消费业涨幅为 27%,必需消费业涨幅为 19%;另外,作为中游制造业的恒生工业指数涨幅为13%,表现夹杂在传统周期与成长板块之间。  2020行业涨跌幅
2020涨跌幅(截止到12.21) 4、港股通标的 港股通的标的总共400多只,之所以剔除其他港股,因为大部分大陆地区人开港股有些困难,所以只挑选港股通,有条件的人可以直接深港通和沪港通买入。 截止到12.21日,标的中涨幅最大的是雅迪控股(665%),福莱特玻璃(438&),比亚迪(432%),保利协鑫(405%),赣锋锂业(356%),微创医疗(351%),基本都是在汽车和半导体以及医疗领域。  港股通标的涨跌幅排行
5、持续关注港股通的新经济 新旧经济的划分比较简单。将通信服务、信息技术以及可选消费划分为“新经济”,其余行业划分为“传统经济”。 新经济板块当前的估值分位仍处于较高的位置,传统经济板块虽然盈利增速中枢低于新经济,但整体估值分位仍然较低。 从估值和盈利增速的比值来看,技术硬件、商业与专业服务、综合金融等行业具备投资性价比。 旧经济:2010 年就已存在的成分股,盈利增速已大不如前  旧经济
 新旧比
2020.5.18.恒指公司宣布允许同股不同权及二次上市企业纳入恒生指数及国企指数,个股比重上限设为5%。此次调整改善了港股通指数以金融地产为主的长期格局,推动港股“新经济”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港股市场也有望持续受益于回归“新经济”行业对整体流动性和成长性的提升。
2021即将到来,港股的配置不可缺少,牛市即将来临,让我们拭目以待。
|